读书心得范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心得范文1新的一期漂流书我拿到了,是《长腿叔叔》。我在学校已经读到36页了,晚上和妈妈一起读书,我不知道“孤儿院”和“父母双亡”是什么意思。妈妈就给我讲了起来,父母双亡是爸爸和妈妈都去世了,不在这个世界上了。由社会上的好心的,善良的,有能力的人提供资金,这样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十八岁以后就要离开这里了,要自己出去赚钱养活自己。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本书《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了,就因为他的年龄稍微大一些,连孤儿院都不收留他,他只能在社会上流浪,我为失去父母的孩子难过,也为三毛的悲惨命运伤心。妈妈抱着我说,她就喜欢温暖善良的孩子,希望我一直这么温暖善良的长大。
读书心得范文2《活法》这本书是一门哲学,我认为哲学就是对灵魂的叩问。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么一句话。他认为作为人应该做正确的事情并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这就是稻盛先生一切成功的原点。他所思考的“活法”,就是他的人生观,立足于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正义、公平、诚实、谦虚、努力、勇气、博爱等这些词汇是他所认为的万般精通的“原理原则”。稻盛先生的哲学观点使我受益匪浅,简单、质朴,却不同凡响,这就是稻盛哲学的魅力。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三问:一、我是谁?二、我从哪里来?三、我到哪里去?在大学时期,我们有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就业与指导》,在第一节课,老师就让我们在纸上写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依稀记得写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即将毕业的我将何去何从?
中国有著名的格言:“人贵有自知之明”。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我是一名学生,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己。“我从哪里来?”是历史的回顾。在应聘工作时,学历是敲门砖,工作经历是必要条件。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过去的业绩,正视自己的遗憾。所以,我在大二参加了自学考试,也算是弥补自己的遗憾。“我到哪里去?”是对未来的追求。人生有“三业”,职业、家业、事业,而事业处于最高层次。虽然自己刚毕业一年,经验尚且不足,但我愿追求美好的未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这里,我想分享我对第一章的《描绘梦想使人生飞跃》的感悟,稻盛先生说,在人生和工作中获取丰硕成果,首先必须描绘一个“大的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公众号聆听了一个殡葬人的告白。有人觉得他们非常神圣,是左手撑起生、右手连接死的使者,在阴阳两界之间当摆渡人,把逝者在人间的最后一程安排体面。有人觉得他们每天与死者打交道,意味着晦气、肮脏并选择远离。也许这只是一份工作,但对那个女孩来说,这是她的梦想、她的使命。她说,有的老人已经去世了好几天,才被自己的家人发现,那时尸体已经腐朽,甚至发出难闻的气味。他的家人把老人直接放到了殡仪馆,就置之不理了。她看到老人安静地躺在那里,衣着不整,莫名地感到心酸,可以想象老人离世时无助的样子。也许离开是对老人的解脱。这更坚定了她当好一名“殡葬人”的决心。
他们送走了一位又一位逝者,目睹了一场又一场生离死别,体会到了常人难以知晓的人生滋味。从遗体等一系列的细心服务,努力做到哀有节、葬有礼、丧有仪。她认为,在平凡的工作中,一样可以实现梦想。他们用专业、快捷、便利、贴心的服务,圆每个逝去生命的梦,圆每个丧属的梦,圆自己的梦。她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发挥自己天赋的才能,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这就是人生获得巨大成果的秘诀,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这就是幸福的源泉。同样的,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去教书育人,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使命。
这本书值得我们去深究,也许你的人生观会有改变,会让你的人生更丰富,使社会更美好。
读书心得范文3这两个多月来,一直为工作忙碌着,从图书馆借来的《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只是在晚上时零碎看了几则,今天在学校值班,倒是不开电脑,静下心来在值班室里一个人好好是看了这本校长推荐的教育书籍,今天看了前面的62个故事,后面又抽了6个故事看了一遍。
《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是张仁贤主编的,书里没有对作者进行介绍,(我看过多本教育专著,一般都有作者介绍)。书中的119个教育故事“爱心、引导、真诚、尊重和激励”五个篇章来编辑的,这本书里的故事也都是从各类教育丛书或网络或杂志中选取下来的教师的工作案例。
故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一位83岁的北京退休老校长、老教师霍懋征的一生教育工作的回顾。霍懋征,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人民教育》和《北京教育》里常看到她的“爱的教育”的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小学教育专家。
今天再次读霍老的文章,感到特别的亲切,霍老从教六十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无论在哪一个学校、教哪一个班的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她的数学教学深入浅出,形象直观,探究规律举一反三,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掌握知识灵活,一道应用题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的作业经常做到一周无错误,每次测验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得到满分。
霍老的班主任工作也很出色,她深深的感到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祖国四化的建设者,他们品德、学习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兴衰的大事。她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霍老师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前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喜欢多变,喜欢新奇,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因此霍老师经常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锻炼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不管是多么调皮的学生,只要进入霍老师的班级里都会很快转变过来,她所负责的班级经常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有的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中队。
霍老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教学改革均受到全国小学界的瞩目,各地同行纷至沓来,或登门求教或盛情相邀。几十年来她应邀到五十多个省市和地方讲学,作报告几百场。这么多年来她从没有节假日,总是忙碌地工作着,在各地讲学总是下了火车就进学校进课堂、进会场,讲完学就立即返回北京。
看完这篇饱满深情写的霍老一生的教育回顾,我想,自己应该要学习霍老以爱执教、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霍老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她教育的动力和源泉,是她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也是她一生的座右铭。霍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从无偏向和歧视,坚持把真诚的爱给予每个学生。她坚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艺术,成功教育好了每个学生。霍老一生的教育体会就是“光荣、 ……此处隐藏10750个字……美意境。边城是混着泥土气息,是边城人民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读起独有的湘西风景,脑海里呈现:灵动清澈河水能望见底凌乱的碎石,微风从竹林穿过,带来竹的清香;薄纱似的的雾霭笼罩夜色里……柔美而宁静。这是钢精水泥板的城市永远塑造不出来的,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边城,心便会静了下来。与壮阔的河山不同,边城的美是朴素宁静的。边城里也有喧闹,但与城市里的车鸣不同,那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与山歌声,是悦耳的音乐。当城市里的人疲惫时,停下来,望一望边城,那里便是天堂。
朴素的人家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就是在这样一个纯朴而美丽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朴赤诚的边城人民。《边城》里的人情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外祖父与一个过渡人为过渡钱而争执时,人与人之间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于眼前了。端午节,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的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民的独特的端午风俗,独有的人情美了,因为在这里它没有等级的观念,它只是质朴的世界中一个没有被污染的角落罢了。纯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声中便展现无余了。
纯真的爱情
翠翠和二老相识于五月端午,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而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爱意。二老的歌声美妙有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决然出走,却最终意外为身亡。
文章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结局,却又掩不住其中悲伤。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故事已经结束,然而边城里那些单纯而善良的人,不被污染的宁静的村庄,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着地守望……
读书心得范文1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爱读书。
一本好的书,阅读起来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只要能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某天,当与朋友谈话时,你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佳句能一句句往外蹦。这时你会豁然开朗,原来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增强自我高雃的素质。所以我就读《感悟童心的300个成长故事》。
书中的精彩小故事有数之不完,道之不尽的情节与内容,如《困境即是赐予》、《小鹰长大了》、《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等,是告诉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逃避,不要悲观失望,要勇敢、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只要我们拥一颗坚强勇敢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够创造出人生的奇迹。《卖力救火的小松鼠》、《为自己创造一个奇迹》则是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坎坷和灾难,我们只要积极冷静地去面对,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出辉煌有意义的人生。
读书心得范文15今天开始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浏览一遍后,我对管老师提出的这两个观点很感兴趣,一是“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一是“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有一种说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到底“三分”和“七分”,哪个重要?
管老师认为,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个把语文书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将“语文书”的教学等于“语文”的教学,直接孪生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七分”。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杯水车薪,缺得太多了。一个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本教学”。拿着薄薄的语文书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也折磨了学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折腾到最后,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枯燥无味。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处理“七分”的“课外”,即开发语文课程和使用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
语文书太薄了,开发语文课程太迫切了。开发语文课程,开发好课外的“七分”课程,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第一教学能力。开发语文课程,是发展语文老师、成就语文老师、幸福语文老师的重要途径。只有自我开发,教师才有作品感,才能走向“教自己的东西”,教学才会充满老师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教学才能烙上“我的”色彩。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课堂教学能力,那毕竟只占“三分”。一个语文老师用自己开发的“课程”来教,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用“他的”莎士比亚来教学生,教师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有个人的、个性的影响。
语文学习要“课堂小阵地”,更要“课外大舞台”。课堂,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不是教材解读,而是“两个”开发,一是课程开发,二是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方法和手段的开发,使学生主动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将“读”和“写”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读了管老师的以上论述,让人感到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也很多一线老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一是认为“语文书”就是“语文课程”,把语文书当做“圣经”,抱着语文书死死不放,不把它读通读透决不罢休。一是认为“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课堂是个大舞台,谁都可以进来”。窦桂梅老师不是提出三个超越吗?其中就有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还有课内海量阅读的推广人韩兴娥、常丽华和薛瑞萍,不是已经把课外书搬进了课堂吗?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的作者,她仅用四个星期就教完课本,节省下来的时间全部带领学生读课外书,畅游书的海洋,读了一本又一本,她所教班级语文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遥遥领先。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一本语文书,不是靠大量的做题,让学生大量阅读,才是当务之急,老师不能禁锢于“一亩三分地”,学生,不能禁锢于“课堂小天地”,要到书的海洋中畅游。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课堂,学生才真正做到“营养均衡”。
文档为doc格式